作者:2016级学前教育1班 朱凤娥
在老师和亲朋好友的眼里,我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殊不知,在我的内心深处,读书这一类的学习活动是被拒绝的。可是我为什么还读书呢?正因为身边的人都说我爱读书学习,耳濡目染,渐渐地我也就喜欢上读书了,尤其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那么,很多人肯定又会认为我读过好多好多书吧,其实不然,我只热衷于《弟子规》。下面就请大家给我多一点时间,让我为大家分享我心中最美的书——《弟子规》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它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所以《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在说文解字中可拆为“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它的精髓要靠我们用心去领会感悟,《弟子规》的学习主要在于践行,我们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拥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看待人生,它的思想是一盏指明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照弟子规教导我们的去做,生活一定会更美好,社会一定会更和谐,人生也一定会更进步。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我正式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是高三,开始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还有过这样想法:“这本书不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吗?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成年人,甚至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弟子规》。”就是有种羞愧的感觉,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本经典都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老师在为我们讲学的过程中提到了整个学习的态度,包含第一个要立志;第二个要力行;第三个学习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长道德的根基,再来读其它的经典;第四个,学习的方法要能一门深入,长时熏习。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接下来就是践行《弟子规》。所谓言教重于身教,教儿教女先教己,所以,教好他人的前提首先是要提升自己,自己先学好,这样才能够做好身教。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常告诫我们的话。“有才无德是毒品”,这是社会上流传着的一句箴言,因此,即将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老师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德、有才的好孩子。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弟子规》作为我心中最美的书分享给大家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在我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我确实体会到了从所未有的宁静与快乐!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宁静主要是指内心的宁静,大家都有所体会,当我们心不静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不顺心,很烦恼。还记得我刚上高中的时候,经常会想要自杀,逃离这个世间的一切,整个人都很消沉,班主任也常找我谈话,那是的我内心是极其烦躁的,我会毫无理由的发脾气、自己跟自己怄气,抱怨生活,而且常常不吃饭,虐待自己,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如果我们伤害了自己的身体,父母就会为我们担忧,这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如果我们道德品质上有缺失,父母就会因此蒙羞,这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孝”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八德”之首,没有了孝,人何以为人,还谈什么人生,谈什么以后将来。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烦乱的内心会变得如此宁静,我怎么会有如此的改变呢?这就是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所以,做人最主要的根本,要从孝悌入门。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孔夫子的创意发明,认为“尽孝”只是一种学术观点,是孔子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要知道,孔子的言论也是从古圣先贤的典籍中引申出来的,是继承而不是我现代人的创造发明。可以说,孔子一生的言论都不是孔子所说,都是上古的圣人所说,孔子只是向弟子们转达而已自然,孝悌之道也并非是孔子毫无根据的说教,而是古圣贤智慧的雨露。于是,又有人怀疑圣人的能力,认为古圣贤为什么要提倡“孝悌”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是因为他们明道,时时刻刻都在道中行走,换句话说,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大道相符合,。因此,如果我们遵从孝悌之道,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必定与大道相去不远,就是顺道而行,也必然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难题,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文化精髓遭人遗弃,根本不知道这些宝藏的可贵。尤其进一两百年来,伦理道德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再看看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动态,灾难一天比一天严重,如果再不好好挽救这个社会,我们生存的家园恐怕就岌岌可危了。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可以说,当今社会的种种灾难,种种动乱,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才可能更进一步发挥出来。也许,又有很多人会这样认为,《弟子规》作为“童蒙养正”教材,是给儿童看的,其实不然,《弟子规》讲述的道理虽然简单,却不容易做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断的力行。因此,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践行,就在去年的暑假,我果断的报名参加了东莞亲子夏令营的课程公益活动,一方面跟着传统文化的讲师学习,服务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同时,也把自己视为是一个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付出自己的劳动服务大众。这次公益活动,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我的行为也得到了许多老师和爱心人士的认可,在我困难的时候,也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在唐朝的时候,大诗人白居易很喜欢学佛,有一次他上山请教一位高僧,叫鸟巢禅师。他上去之后对着禅师就说:“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跟他讲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讲完之后,白居易就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他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到”。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问真正最重要的是能够力行,能够落实,所以,学得千万句,不如做一句。
《弟子规》,一百一十三件事,讲的似乎都是小事,但于当今儒学根基缺乏的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童蒙养正”教材,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待人处事的至要良箴。细细体味,《弟子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义理,所谓“如海一滴,具百川味”。学习《弟子规》,于一滴水,体百川味,成就幸福人生之根基,何其幸哉!
以上这些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书——《弟子规》给我的智慧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