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有这么一座城市,这里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浓郁,而且有着举世闻名的名字——丽江!在这里有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而且走出过许多名家名师的学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桂梅这位感动了国人的普通中学教师就是这所学校88级中文班的优秀学子,她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她的故事被无数遍传颂,她的精神震动了无数人的心!为此,张桂梅老师的母校丽江师专党委决定举全校之力创作并公演一部歌剧来讲好她感人的事迹!众所周知要创演一部歌剧那是谈何容易的事,而且从编剧、作曲、导演、所有演职人员都是学校自己的师生,这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事,但当时学校党委、行政还是下了极大的决心和充满了极大的信心!事实证明丽师人正是秉承了张桂梅老师的精神最终完成了这件貌似不可能的事!而且歌剧的创演还得到了张桂梅老师的首肯!

一部歌剧的灵魂是音乐,民族歌剧《桂梅赞》在音乐创作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一方面它秉承了正歌剧的基本体例和架构,比如说从曲式上包含了序曲、幕间曲、宣叙调、咏叹调、对唱、重唱(包含二、三、四重唱)、合唱等;另一方面它又放弃了正歌剧复杂的旋律线条,将旋律化繁为简,让歌剧不再那么让人难懂,用更“简单化”的旋律来表达出人物简单、纯洁、率真、执着的内心世界,让听众有一种直入人心的真切体验!整部歌剧的音乐风格是以中国的五声调式为主,并采用了三江并流区域极具特色的纳西、傈僳、彝族等民族音乐元素,在此基础之上大胆地将典型的西方歌剧音乐风格加入其中。比如:第一首对唱形式的宣叙调《寻晓夏》就是非常鲜明的西方旋律小调,而且在一首歌曲里用同一拍号表达了两种决然不同的节奏同时达到两个人物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活动的需求(一个是张桂梅老师焦急的心理活动;另一个是15岁的周晓夏已经下定决心放弃上学回家嫁人,换取彩礼钱救身患重病的阿爸的心理活动);紧接着第二首张桂梅宣叙调《父母心》又完全来自于傈僳族的音乐元素,表达了张桂梅误以为周小夏是因为偷懒而辍学的一种宣叙;这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音乐想要表达的是,身处完全不同生活环境,一个是代表知识文明而另一个是代表愚昧落后思想的人物的内心冲突和现实冲突。另外,歌剧大胆地运用了六段旁白。大家知道张老师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且每一段故事都感人,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故事都囊括进去,所以这六段旁白就起到了蒙太奇的作用,使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有了一条主线。

一部歌剧的序曲是整部歌剧情绪、风格总结性的阐述,所以它就显得非常重要。民族歌剧《桂梅赞》的序曲也是这样的;当钢琴奏出4小节主题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张老师那孱弱的身影走在那条12万公里的山路上,当一把小提琴再次重复主题时又有一把低音提琴如影随行地在副旋律上伴着主旋律,这如同那孱弱的身体里有着一种雄厚的力量。在中段后期全部弦乐奏响变奏主题时,我们终于知道那股力量透着信仰的光芒!在曲末时由六级和弦向主和弦过渡,没有很强烈的结束感,让人有徐徐拉开大幕的感觉!在整部歌剧的音乐创作中所有重要唱段里都隐藏着序曲的影子。比如最后的唱段主题曲《信仰》,可以说第一段动机几乎全部来自于序曲,它与序曲遥相呼应、首尾相接,仿佛又浮现出那个身影,通过转调和合唱后就变得更加辉煌、更加坚定了!还有无伴奏混声合唱《晨曦》,它的动机也几乎全部来自于序曲。这是一首专门为合唱而写的作品,用较慢的行板表现了早晨太阳升起的整个过程,四个声部分别唱出主旋律,其他三个声部以保持音的方式唱出和声,最长的时候有12小节,所以只有合唱团的循环呼吸才能加以表现。中段女高重复主旋律,而男高和男低声部以较强的节奏感作为铺垫,给人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在歌剧中设计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唱段——《一路有你》,这是一首男女二重唱。全曲由三段构成,第一段是叙事性的,充满了回忆感,旋律婉转悠长、节奏舒缓平静,它描述着张桂梅老师与逝去丈夫曾经的美好时光;第二段节奏突变、速度加快,三连音表达出张桂梅老师向丈夫的一种倾诉,倾诉着生活、命运的坎坷艰难,而丈夫给予她坚定的支持,本段有强烈的对唱感,音乐中透露着女性的阴柔、撒娇和男性的阳刚之美,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心灵的倾诉,舞台灯光营造了一种同一空间而不同时空的心灵对白;第三段是带轮唱的二重唱,表现了一种你唱我和、夫唱妇随的场景,还原了那种真挚的爱情,既让人羡慕...也让人泪目!

歌剧音乐的创作必须与剧情吻合,这与创作单曲有很大区别,所以民族歌剧《桂梅赞》曲作者曾十余次到故事发生地华坪的各乡镇、村庄寻找情感的基点。比如男中音领唱与合唱《山口》,站在大山的脊梁上左边是华坪县城,而右边却是连绵不断的贫瘠大山,这山口成了知识文明和愚昧落后的天然屏障!还有可以称为第二主题曲的张桂梅的咏叹调《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一首完全按中国五声调式创作的歌曲,旋律去繁从简,意在把张老师那种质朴、执着、干练的形象刻画出来,整个谱面看起来很简单,但从演唱水平的要求上来说却是整部歌剧中最难的唱段。第一段那种中低音区的喃喃自语对气息的要求和情感张力的要求会很高,中间过渡句的高音却又要求高音弱唱,描写了张老师为了心中的梦想坚韧执着、默默工作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女孩都会有一个公主梦,但大山里的女孩有谁把她当公主?曲作者曾在华坪大山里向一个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妇女问路:“大姐,你好!”可这个妇女却向我说“叔叔,我不是大姐,我只有17岁!”。所以当这首歌唱到“让我那些怕黑的女孩走出大山,穿上公主裙”时,相信所有人的眼泪早已在眼眶里决堤!我看到的一定是张老师看到的,所以我能理解张老师为什么要那么执着地做这件事,因为,她想把大山里的女孩们都当成公主!

整部歌剧的音乐听起来透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这是由于大部分曲子的结束都是由la结束到do上造成的效果,这也是为了与张桂梅老师“残缺中的完美”相呼应,这样的处理可以形容为“小调色彩的大调式”,这也正好描写了张桂梅老师她那孱弱的身体,但却闪耀着灿烂的信仰之光!

作者简介:王飞,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云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民族歌剧《桂梅赞》曲作者、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