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读书日 >> 学前教育学院 >> 正文

《茶花女》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8-04-16    点击:

作者:2016级学前教育5班 冷鑫

1848年,一场更深刻更广泛的革命在法国巴黎爆发,一场平民和自由主义学者与君权独裁的武装抗争也不断进行着;而同时同地一段同样深刻伟大并无奈更无力的爱情,在小仲马的笔下以一种最后让人潸然泪下的方式跨越百年与我们相遇,让我久久神伤……

在巴黎繁华的都市,一位来自乡下的姑娘-玛格丽特·戈蒂埃被迫开启了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方式,当了一名妓女。由于她生得花容月貌,那些贵族的公子都争相追求着她,使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她经常佩饰茶花出入,久而久之,茶花女之名便闻名大街小巷。一天,阿尔芒出现在玛格丽特的住处,由于玛格丽特的身体不好,而在场的人中只有阿尔芒担心她,因此她慢慢接受了阿尔芒趁机的表白,并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由于受到阿尔芒的父亲的极力反对,迫使她离开阿尔芒,由于阿尔芒不明真相,因此他就寻找各种机会羞辱玛格丽特,使得她的病情日趋严重,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含恨离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热情的赞美了真诚、纯洁的爱情。而玛格丽特的一生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当时资产阶级贵族的贪婪残暴,荒淫无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自私,全都在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十九世纪中期,欧洲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当时的欧洲犹如一堆干柴,任何一点儿火种都会燃起熊熊烈火;在玛格丽特的世界里,阿尔芒的出现,恰好就像这一个星火,阿尔芒让她暂时过上了另一种生活,有爱的人,也不用过以前那种没有自由、没有思想的生活。像她这样,即使生病了朋友也觉得正常,自己的真实感受,经历没有人关心,突然出现一个对自己如此关心的人,又怎么能忍心抛弃他呢?毕竟玛格丽特也是善良的,也是渴望被关爱的,她是有自尊的,因为她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放弃原本看似离不开的一切。妓女在社会上本就不被接受,她们被认为是不需要有任何尊严的交际花,最终会让那些为了她们而付出一切的人破产、甚至家破人亡,因此在公众眼里她们是不会被接受的。阿尔芒的父亲不同意她们交往,极力反对,迫使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的悄然离去,被不知情的阿尔芒认为玛格丽欺骗了他们的爱情,于是借各种机会羞辱她,以至于玛格丽特不能像以前那样平静而颓废的生活,因为她还爱他,她不能视而不见,心力交瘁的痛苦使她的病情日趋严重,直到最后死的时候也未再见到阿尔芒。阿尔芒认为他怀着最真诚的心去对待这份感情,最终却换来了欺骗,不知情的阿尔芒痛苦万分,便离开了她。玛格丽特为了所爱之人的前途不得不牺牲自己,甚至忍受爱人连续不断的嘲讽和羞辱,她说:“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你知道真相的哪天,我在你眼中就会显得越加崇高”。玛格丽特虽生为妓女,但却有着崇高的品性与纯洁的灵魂,她的爱是无私的,亦是卑微的,足以低到尘埃里去,爱情于她更是奢侈的美好向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为什么不以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呢?遇到一个真心相待的人不易,又为什么不珍惜呢?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生活以及爱情,在那样一个残暴,冷酷的社会下生存,又有什么理由反驳呢?尽力生活下去已是她们所能办到的,又为什么要考虑是什么方式呢?

阿尔芒父亲的出现,将原本一切规划好的美好生活瞬间化为乌有,使他们又各自回归到自己以前的生活。她们的爱情就这样被推倒死亡的边缘,看似是阿尔芒的父亲造成了这样的结果,然而我不这样觉得,我反而认为这一切是阿尔芒自己扼杀了这份纯真美好的爱情,不得不承认,阿尔芒深爱着玛格丽特,这种近乎达到痴迷的状态。然而爱到入骨,必然掺杂着嫉妒与猜疑,甚至由爱变恨。阿尔芒的心里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斗争中,爱与嫉妒并存,恰恰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这场爱情的终结。相爱容易相处难,相处容易相守难。在后面看来,足以看出阿尔芒深深的悔恨之情。

可怜的玛格丽特到死也没有再看到她所爱的人最后一眼,正如她所说,她的死全神话了这场爱情,也使她崇高起来,她到死也为这种崇高而自豪。而在世人眼中她只是一个妓女,又有什么资格获得爱情呢?如此可怜的玛格丽特,不禁让人心生怜悯。

当她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只有邻居朱丽陪她走完最后的时光,就连昔日交往甚好的普吕当丝也不见了踪影,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来看她,在这样繁华的巴黎都市,玛格丽特的消失并不会给谁造成影响,人们也不会怜悯地停下脚步抬头望望楼上那间窗户里住着的那个骨瘦如柴的可怜女人。小仲马是善良的,辛亏他的笔下没有让她在孤独中老去,而是永远保持着她最美的年华安然死去,亦成全了她的伟大爱情。

玛格丽特忍着身体的疼痛写下的日记,揭示了真相,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和穿过百年的泪滴落在我心上,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爱到相思,爱到刻骨,爱到忘我的人性的爱;更同时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现象,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黑暗和作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诚挚的交往、宽容、理解和尊重。

 

上一条:《偷影子的人》读后感及书评 下一条:我心中最美的书-《弟子规》读后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