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聚焦 >> 正文

扎根丽江 立足滇西北 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发布日期:2020-09-28    点击:

——在中国共产党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张祖武

(2020年9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同志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今年我们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时逢学校编制“十四五”建设与发展规划,擘画发展蓝图,强化顶层设计,意义十分重大。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心聚力谋发展、改革创新拓新篇,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奋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特色发展、转型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强化政治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思想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逐步配齐建强校领导班子,调整补充校级领导5名。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1个党支部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四风”问题。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推进巡视整改、审计整改。开展三轮校内巡察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打好脱贫攻坚战,选派5名驻村工作队员,推进党建促扶贫,投入扶贫资金480余万元,帮扶对象顺利完成脱贫出列目标任务。

(二)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并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章程》,制定《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实施办法》《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理事会实施办法》等基本制度,选举产生了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学代会、团代会等治理组织,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优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扩大二级学院(系)办学自主权,绩效分配项目中设置了“院(系)统筹酬金”。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执行力。推进信息公开。聘用法律顾问,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制定《转型发展实施意见》《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应用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提升、打造和彰显办学特色等五大工程15项行动计划,将转型发展工作推向深入。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六个方面27项重点改革项目。推进特色发展,两次调整院系设置。

(三)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提升。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现有教职工426人,较2014年增长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47人,较2014年增长78%。引进培养博士3人,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兼任教师94人。有“云岭学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贴1人,省教学名师3人、师德标兵1人、优秀教师1人、优秀辅导员7人,培养校级教学名师22人,学术带头人41人、骨干教师134人、双师型教师180人,新增校级教学团队14个。调整充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按标准配齐专职辅导员29人,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2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人。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加强绩效工资管理,完成第二、第三轮岗位聘用和第二轮聘期考核,教职工福利待遇有了较大提升。

(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三全育人”,1名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配齐建强思政队伍,打造“第一课”,推动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与云南民族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生350名。全面实行学年学分制,深化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6年通过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特色评估。加强专业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优质优育”,现有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高水平骨干专业各2个,省八大重点产业对接专业19个。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参与申报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8项。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22 个,其中省级教学基地4个;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44个,其中省级教学基地2个。联合成立洲际英才培养学院,订单式培养学生300余人;学校被授予“云南省足球学院”称号。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400余人次。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升学率稳步提升,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7.4%以上,2019年专升本考试录取率达92.08%,较2014年增长了1倍,2014—2017年连续四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取得新进展,获基层武装部建设先进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五)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3项,省部级项目2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教育部友好使者培训计划各1项,市厅级项目140项,校级121项,横向14项。出版专著7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24篇,其中北大以上核心期刊154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5项。新增授权专利19项。为行业、产业、企业提供咨询报告137份,采纳率100%。评选科研平台9个。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共投入科研资金500余万元。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同时依托继续教育资源,为滇西北培养幼儿教育工作者800余人、小学教育工作者1万余人,通过“云南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培训650人,承担丽江市中学教师履职培训2万余人次,依托民汉双语教师培训基地为民族地区培养双语师资600余人。成立“丽江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校新型智库”,为丽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承担横向课题研究,成立“丽江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参与丽江旅游项目规划,培训旅游专业人才。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创新,2015年成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成立纳西学研究院,每年编辑出版《丽江民族研究》。涉及东巴文化、边屯文化等研究项目84项,论文288篇,著作32部。产生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巴教仪式舞蹈与原始体育关系研究》《东巴经戏剧发生学研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纳西族东巴画百年艺术展》等代表性项目。创建滇西北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

(六)学校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对外合作交流更加广泛。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系列活动。打造禾雨《北京有个金太阳》品牌项目,大力宣传杰出校友张桂梅先进事迹。成功申报丽江市“文明学校”。被评为“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七五”普法规划市级验收评为“优秀”。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团中央授予“全国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优秀项目办”称号。建设书香校园,设立“书吧”,举办读书活动120场次。与迪庆民专、大理州财校、昭通市财校、丽江民专等学校联合办学,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缔结友好院校,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云大旅游文化学院等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共同设立丽江分院。与泰国格乐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国际教育合作协议,接待国际交流访问30批次。与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完成“从东巴象形文字到当代艺术”法国展。常年聘用外籍教师,招收语言留学生。公派留学教师5名,攻读国外博士学位教师2名。

(七)基础保障进一步夯实,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校园现占地1083.92亩,较2014年增长117%。新建体育馆、实验实训中心、4号学生公寓,校舍总建筑面积达21.8万平方米,比2014年增长39%。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957元,比2014年增长110%。生均纸质图书134册,比2014年增长2%。新增电子图书300GB、数据库电子资源6.5TB。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建成协同办公等运用系统及资源平台13个。2016年、2018年通过省教育厅复评,保留省级“平安校园”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六年来,我们筚路蓝缕,历经重重困难矛盾仍然迎接挑战、破浪行进;六年来,我们饱尝风霜,历经两次升本失利仍然紧咬目标、惟其笃行!经历风雨方可见彩虹,丽师人一定会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推动学校爬坡过坎、乘风前行!

各位代表、同志们!六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市党委、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丽师人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第一届委员会,向历届班子、历任领导、丽师校友、全校师生员工,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好发展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校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思想解放引领发展,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坚持正确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办学活力。三是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充分发挥人才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事创业热情,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四是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突出发展特色。坚持实事求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尊重发展历史,摸清校情校况,准确把脉,找准短板弱项,坚守教师教育特色,加强职业教育,明确发展方向、凸显发展优势。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发展合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办学治校,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谋福利,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专升本工作形势严峻,国家调整高职高专升本政策,政策瓶颈突破难度大。二是建设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学校经费来源单一,为推动专升本工作多年压缩招生,同时近年来人员工资上调,导致办学资金紧张。三是基本条件建设推进较缓,建筑面积缺口较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成体系,校园文化标识建设相对滞后。四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需进一步优化,制度执行效果不佳,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还不明显、活力还不突出。五是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加强,教师队伍结构还需优化,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力度不够,中层干部的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六是团结干事、善于作为的良好氛围没有真正形成,部分教职工干事创业热情不高,有的干部得过且过,执行力不强。七是党建思政工作有待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对这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举措认真解决。

二、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一手紧紧咬住升本目标不放松,一手紧紧盯住“保民生、扩规模、提质量、促发展”,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双推进,奋力推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扎根丽江,立足滇西北,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以本建专”发展思路,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作风、更实的举措,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促进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推动学校“长大长壮长美”,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谋求发展新作为,实现发展新目标,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高质量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实施“人才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制度治校、文化塑校”战略,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教师教育、职业教育两大体系,处理好学校与学院、教学与科研、学校与校外三类关系,完善底线责任、分级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四种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全面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坚持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增长知识见识,树立正确学习观,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建立教体融合机制,扎实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开齐开足美育课,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章程》,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优化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决策机制,强化决策督办与落实,推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探索和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组建和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切实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博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学术决策作用。加强教代会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工作和民主管理监督的积极性,提高教代会提案的质量。加强理事会建设,补充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理事会成员参与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重大改革举措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评议。优化二级学院设置,探索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明晰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强化二级学院目标绩效管理,激发办学活力。实施“强院兴校”工程,推进学院特色建设,持续打造“一院一品牌”。逐步完善绩效管理、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容错纠错机制、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绩效分配机制,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树立干事创业的良好“风向标”。完善管理服务运行机制,适时优化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完善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担当,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落实,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推动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三)坚持人才强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把内培和外引结合起来,培养、吸引、留住、用好各类人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充实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学历、职称、学缘结构,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确保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发挥学院和学科引才积极性,力争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数量超20人,积极引进教授支持学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健全人才成长机制,加大人才储备,实施“丽师青年学者”行动计划,加大教学名师、教学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领军人才培育力度。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完善岗位聘用与考核管理制度,强化教育教学业绩考核,落实师德底线、教学底线、科研底线、公共服务底线责任,稳步推动“能上能下”运行机制。改革和完善薪酬分配体系,着力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完善非编人员管理体制机制,做好非编人员引进、培养、使用工作,逐步探索编内编外“同工同酬”分配制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提升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教学立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和中心地位。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把优势学科专业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做实,统筹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重点建设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积极发展应用型工学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巩固提升教师教育专业优势,拓展应用型职业教育专业,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和淘汰预警机制。完善专业分层分类发展机制,统筹资源配置,加大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等投入,形成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态势。推进专业认证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精品课程,推进特色教材建设,优化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持续打造“金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坚持项目驱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培育申报“教学成果奖”,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建立教学团队合作机制,组建“老中青”教师梯队,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科学制定教学质量监控观测点,精准实施质量监测评价。加强咨询指导,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坚持三全育人,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立“大学工”理念。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积极申报育人改革试点。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优化“十大”育人体系。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同。配齐配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马院品牌,力争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云南省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宣讲基地。进一步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班主任、辅导员制,厘清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职责,把承担班主任、辅导员等公共服务责任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严格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确保资助全覆盖。建立完善易班管理制度,加大“易班”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和服务机制。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推进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系列化、特色化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以服务为导向,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提升就业质量。鼓励优秀学生投身军营报效祖国。

(六)坚持科研兴校,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构建学科梯队,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科研反哺教学,聚焦教师教育、职业教育两大体系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合优势力量,加强区域民族文化和东巴文化研究。加强重大项目和成果培育,遴选一批基础深厚、优势明显的科研平台、新型智库、实验室、科创平台等进行重点培育,依靠平台凝聚团队力量、孵化批量成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高水平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出版一批高质量学术著作。推进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深化校内外科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学术道德建设。

(七)坚持制度治校,全面推进依法办学。加强法治建设,通过制度优化促进内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统筹规划,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和制度建设质量,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释”,从制度源头推进简政放权、激发活力,既要形成用制度管人、管财、管物、管事的导向机制,又要让制度激发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建立健全校内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机制和定期清理机制,推动校内规范性文件管理信息化和公开化,增强制度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法律顾问制度,聘请专业律师作为学校常年法律顾问,为重大决策、重大办学行为、重要规章制度起草、重要合同协议、诉讼案件等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大主动公开力度,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八)坚持文化塑校,提升学校文化气质。全面加强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人文生态环境。推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铸丽师之魂。确定校风、教风、学风,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彰显丽师精神。广泛宣传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拍好学校宣传片,讲好丽师故事。重启校史陈列室建设,全面收集校史资料,强化以史育人,讲好丽师历史。全面推进校园文化标识和人文景观建设,加强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确定丽师校歌,组织师生学唱、传唱校歌。掀起向张桂梅学习的热潮,弘扬“红梅傲雪、大爱无疆”精神。继续打造“禾雨”文化品牌,传唱《北京有个金太阳》。规范校园道路、建筑物名称,赋予文化内涵。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创建,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力争成功申报“省级文明校园”。

(九)坚持交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智力优势,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重点产业、服务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深入推进校政、校地、校校、校企和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产教、产学融合。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承担丽江市中小学教师业务培训,争取三年内完成丽江市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度结合,不断提升学校决策咨询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做优旅游重点产业培训,推广丽江旅游发展模式,构筑亿级培训基地。聚焦文化旅游产业、高原特色农业、清洁载能产业、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等,争取重大横向课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咨询报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专业优势,推进涉农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服务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支持教师走出去,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办好继续教育,聚焦产业、行业在职培训,拓宽履职晋级、终身学习渠道。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滇西北民族文化研究,深化东巴文化研究,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把文化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

(十)坚持整体提升,加快推进校园综合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办学规模、内涵建设相匹配,一体推进、整体提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到2025年,争取在校生人数达12000人。科学编制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推进扩建工程项目建设,新增建筑面积20万平米,新建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幼儿园等建筑。提升校园景观质量,加强绿化美化,建设校园文化走廊,搭通文脉、学脉,把学校建成一所环境更加优美、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的现代大学校园。开办直属幼儿园,力争创办附属学校。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校园信息化二期工程项目,构建大数据平台,切实提高教育网络安全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数字教室建设。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料等,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加强校园综合治理,以“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加大“三防”投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提升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能力。

(十一)坚持跨越发展,全力推动专升本工作。升格为本科大学是学校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条件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路径。要坚持“以本建专”发展思路,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精、管理从严、升本从急”的原则,以“万事俱备、只待东风”的工作思路,精心做好升本各项准备工作。坚定信心,凝聚升本共识,营造有利于升本的内外环境氛围。加强与教育部、省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特色发展。精心打磨升本论证报告,完善升本档案材料。深入系统做好拟升本专业论证,加强拟升本专业建设。

三、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一)强化政治建设,把好学校发展政治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坚定政治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做到政治忠诚。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高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切实增强党章意识,坚决贯彻执行党章。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发挥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强化思想建设,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工作主题,深化理论武装,持续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调研,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理论、强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带着问题学、注重运用学,不断提升履职本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和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探索建立学校科学有效、务实管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广大党员的终身课题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永恒课题。开展“守初心、担使命,学榜样、创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和“树正气、讲团结、促信心、谋发展”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提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和效果。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三定一报备一纪实”。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分层次抓好校党委、中层干部、教职工、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

(三)强化选贤任能,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力打造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定期分析研判班子运行情况。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突出政治标准,严把政治关,加强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坚持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加大干部工作的深度,把人选对、用对、用好,推进干部调研常态化,加强岗位职责和干部匹配度分析,突出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人尽其才。坚持事业为上的鲜明导向,对考核优秀的干部予以褒奖和鼓励,对不符合好干部标准、不担当、不作为、懒作为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加大干部储备,加强年轻后备干部培养,为年轻干部搭建锻炼平台和晋升通道,避免出现干部断层。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广大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干事业,理直气壮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让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加强学习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强化纪律监督,严格落实“凡提四必”要求。

(四)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党建根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增强班子战斗力,发挥校党委在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指挥部”“战斗部”作用。强化党总支建设,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完善二级学院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其在“强院”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探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建设体系,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到应建尽建、设置规范、调整及时,防止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把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切实发挥其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立德树人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骨干带头作用。强化党建引领,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深度融合,避免党建、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加强党员发展工作,严把入口关,严格程序,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增强实效性和吸引力。

(五)强化纪律作风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抓好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和“四不一末”制度。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坚持挺纪在前、抓早抓小,用好“四种形态”,落实廉政谈话等制度,深入开展专题警示教育、纪法教育,以案为镜、以案促改,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谨防校园内“微腐败”,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制定巡察工作计划,持续开展校内巡察工作,做好“政治体检”。加强作风建设,持续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完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性深入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一线,沉下身子听取意见建议,了解师生员工所需所求所想,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纠治脱离师生、脱离基层的不良作风。积极倡导“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工作作风,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风气。健全完善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发文多、开会多、检查多等问题,为一线教职员工减负。

(六)强化举旗帜聚民心,全力做好意识形态和统战群团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加强课堂、讲坛、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的审查和管理,严格执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强化教材选用。加强新时代统战工作,做好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切实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作用,齐心协力为学校改革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抵制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积极宣传民族政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推动改革创新,切实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不断完善教代会制度,拓展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渠道,维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提高民主参与质量。重视和加强离退休工作,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美好蓝图令人憧憬,宏伟目标使人振奋,崇高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改革创新拓新篇,推动学校“长大长壮长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条:丽师召开五届六次教代会代表意见建议专题研究会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第一届党委工作报告的决议

关闭